关于金海岸娱乐
《内经》笔记:五藏生成06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5:10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原文: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,可以指别;五藏之象,可以类推;五藏相音,可以意识;五色微诊,可以目察。能合脉色,可以万全。赤脉之至也喘而坚,诊曰有积气在中,时害于食,名曰心痹,得之外疾,思虑而心虚,故邪从之。白脉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虚下实,惊,有积气在胸中,喘而虚,名曰肺痹寒热,得之醉而使内也。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,有积气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,得之寒湿,与疝同法,腰痛足清头痛。黄脉之至也大而虚,有积气在腹中,有厥气名曰厥疝,女子同法,得之疾使四支,汗出当风。黑脉之至也,上坚而大,有积气在小腹与阴,名曰肾痹,得之沐浴清水而卧。

凡相五色之奇脉,面黄目青,面黄目赤,面黄目白,面黄目黑者,皆不死也。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。

解读:

1、五脏相音:五脏相音的“音”,一般认为是五脏之音,如王冰谓:“音,谓五音也,夫肝音角,心音片,……,此其常也。然其互相胜负,声见否藏,则耳脱心敏者,犹可意识而知之。”张志聪也认为:“五脏之相合于五音,发而为声,可以意识。”对于“相”,张介宾在《类经》中曰:“相,形相也;音,五音也。”马莳认为,“人有相与音,虽见于外,而五脏主其中。”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》则认为“相音”是指五胜有各自对应的声音。

清代训诂家于鬯(chàng)在《香草素问校书》中曾提出“音”可能是讹误,理由是“音”字在此”义不可通。

2、五色微诊:张景岳说:“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,此其常色也。至于互为生克,诊有精微,凡目明智圆者,可以视察而知也。”因此,简单地说,“五色”就是面部的五色变化,“微诊”就是观察细微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诊法。

五色微诊基本上就是“五色诊”的意思。关于五色诊,《难经·十三难》说:“五脏有五色,皆见于面”。《难经·六十一难》中说“望而知之谓之神,……,望而知之者。望见其五色,以知其病。”意思是说五脏各有其相对应的色彩,可在面部呈现出来而为人感知。因此通过望面部色泽用以诊病。因为人的血气皆可通过经络在面部呈现出来,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篇》指出: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”。

《素问·举痛论篇》曰:“五脏六腑,固尽有部,视其五色,黄赤为热,白为寒,青黑为痛。”说明五脏之气有在面部有相应的区域能显示出来,而五色所显示的病症性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。《灵枢·五阅五使》谓:“五色之见于明堂,以观五脏之气”。《灵枢·五色篇》曰:“庭者,首面也;阙上者,咽喉也;阙中者,肺也;下极者,心也;直下者,肝也;肝左者,胆也;下者,腺也;方上者,胃也;中央者,大肠也;挟大肠者,肾也;当肾者,脐也;面王以上者,小肠也;面王以下者,膀胱,子处也……”

五色望诊,包括望“泽”和“色”两个方面,“泽”也就是“气”,是脏腑之气呈现出来的光泽。而“色”指颜色。通俗地讲,“气”反映的主要是亮度和饱和度,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曰:“夫精明五色者,气之华也”,所以“泽”反映的是疾病的深浅和正气的强弱。而色主要指色彩,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性质和病变脏腑等。如《灵枢·五色》指出:“审察天泽,谓之良工。沉浊为内,浮泽为外,黄赤为风,青黑为痛,白为寒,黄膏润为脓,赤甚者为血,……五色各见其部,察其浮沉,以知深浅,察其天泽,以知成败,察其抟散,以知远近,视色上下,以知病处。……。故相气不微,不知是非,属意勿去。以知新故。”所以,望诊时既要看色,也要看泽,两者要结合起来看,因为色和泽各有不同的反映。

3、赤脉之至也喘而坚,诊曰有积气在中,时害于食,名曰心痹,得之外疾,思虑而心虚,故邪从之: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的注解较为详细明了,曰:“赤者,心之色。脉喘而坚者,谓急盛如喘而坚强也。心脏居高,病则脉为喘状,故于心肺二脏独有之。喘为心气不足,坚为病气有余。心脉起于心胸之中,故积气在中,时害于食。积为病气积聚,痹为脏气不行。外疾,外邪也。思虑心虚,故外邪从而居之矣。”

4、白脉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虚下实,惊,有积气在胸中,喘而虚,名曰肺痹寒热,得之醉而使内也: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的注解详细、明了,谓:“白者,肺色见也。脉喘而浮者,火乘金而病在肺也。喘为气不足,浮为肺阴虚。肺虚于上,则气不行而积于下,故上虚则为惊,下实则为积。气在胸中,喘而且虚,病为肺痹者,肺气不行而失其治节也。寒热者,金火相争,金胜则寒,火胜则热也。其因醉以入房,则火必更炽,水必更亏,肾虚盗及母气,故肺病若是矣。”

5、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,有积气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,得之寒湿,与疝同法,腰痛足清头痛: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的注解详细、明了,谓:“青者,肝色见也。长而左右弹,言两手俱长而弦强也。弹,搏击之义。此以肝邪有余,故气积心下,及于支胠,因成肝痹。然得之寒湿而积于心下支胠者,则为肝痹;积于小腹前阴者,则为疝气。总属厥阴之寒邪,故云与疝同法。肝脉起于足大趾,与督脉会于巅,故病必腰痛足冷头痛也。胠音区,腋下胁也。”

6、黄脉之至也大而虚,有积气在腹中,有厥气名曰厥疝,女子同法,得之疾使四支,汗出当风: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的注解详细、明了,谓:“黄者,脾色见也。脉大为邪气盛,虚为中气虚。中虚则脾不能运,故有积气在腹中。脾虚则木乘其弱,水无所畏,而肝肾之气上逆,是为厥气。且脾肝肾三经皆结于阴器,故名曰厥疝,而男女无异也。四肢皆禀气于脾,疾使之则劳伤脾气而汗易泄,汗泄则表虚而风邪客之,故为是病。”

7、黑脉之至也,上坚而大,有积气在小腹与阴,名曰肾痹,得之沐浴清水而卧: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的注解详细、明了,谓:“黑者,肾色见也。上言尺之上,即尺外以候肾也。肾主下焦,脉坚而且大者,肾邪有余,故主积气在小腹与阴处,因成肾痹。其得于沐浴清水而卧者,以寒湿内侵而气归同类,故病在下焦而邪居于肾。”

8、相五色之奇脉:“相”即观察的意思,李今庸教授认为:此句是讲视面部五色之望诊,与脉象无关,不应为“之奇脉”,因此“之奇脉”三字是衍文,应当予以删除。依据是,在《针灸甲乙经》卷一第十五中,载此文时只有“凡相五色”,并无“之奇脉”三字。张志聪认为:“奇脉、奇经冲任之脉色也。”

9、面黄目青,面黄目赤,面黄目白,面黄目黑者,皆不死也:面黄是脾土之色,不论是目青、日示、目白、目黑,只要面色是黄的,都表示有胃气,预后较好。正如张景岳在《类经》中注曰:“凡此色脉之不死者,皆兼面黄,盖五行以土为本,而胃气之犹在也。”高士宗曰:“目青目赤目白目黑,皆有面黄中土之色,是有胃气,故皆不死。”

而张志聪则有不同的认识,谓:“奇脉、奇经冲任之脉色也,冲任为经血之海。五脏之血,皆归于肝,故外荣于目也。面主气色,目主血色,目之五色而俱见面黄者,五脏之阴,而俱得胃脘之阳也。”

10、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:以上几种面色都是无胃气的面色,张景岳说:“此脉色之皆死者,以无黄色。无黄色则胃气已绝,故死。上文言合脉色以图万全,此二节则单言五色,亦可以决死生也。”高士宗曰:“面无中土之黄色,若面青面赤面黑而兼目赤目白目黑目青,皆死也。既曰面青目赤,又曰面青目黑者,言面青目赤为不宜,面青目黑亦不宜。引而伸之,青白皆不宜也,既曰面赤目白,又曰面赤目青者,言面赤目白为不宜,面赤目青亦不宜。引而伸之,赤黑皆不宜也。夫面青面赤如是,则面白面黑皆如是,此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所以申明面无中土之黄色,则死,是以色脉而知其死生也。此一节言诊色脉而知五脏之病,及于死生,以终五脏生成之义。”

  白话文:脉象的小、大、滑、涩、浮、沉等,可以依靠医生手指的触摸而加以辨别;五脏的功能,可以通过其外在表现,根据脏象学说加以推测;与五脏相对应的声音的异常,可以通过医生的感觉而辨知;人体五色的微小变化,可以用眼睛观察到。诊病时,如能将察色、按脉两者相结合起来,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。面色红,脉来急数而实大,诊为有积气在胸中,经常影响饮食,病名为心痹,病起于外来的邪气侵犯。因为思虑过度,心气亏虚,所以邪气乘虚侵袭。面色白,脉来浮躁如喘且浮,为上部虚下部实的表现,上部虚则惊,因为有积气在胸中,导致气喘而虚弱,所得病为肺痹和恶寒发热,病起于醉后纵欲。面色青,脉来长,左右脉搏动有弹指感,为气滞积于心下方的两胁下,此名叫做肝痹,因寒湿而得病,与疝气相同,此外还有腰痛、下肢清冷、头痛等症状。面色黄,脉而大而空虚,表示腹中有积气,有厥逆之气,所得病为厥疝,男女表现都一样,病起于过度使用四肢,汗出后受到风吹。而色黑,脉来表现为在尺脉之上脉沉实大而有力,反映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处,病名叫做肾痹,病起于沐浴后身体在潮湿且冷的时候就上床睡觉。

  大凡观察五色,面色黄目青、面色黄目赤、面色黄目白、面色黄目黑的、皆为有生机而预后良好。如面色青目赤、面色赤目白、面色青目黑、面色黑目白、面色目青的,都是没有生机的死亡征兆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